在北宋众多词人中,晏殊(991—1055),是一个特殊的存在,一方面他是北宋前期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与此同时,晏殊的仕途之路相对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说,算是比较顺利通达的,晏殊少年时便以“神童”之名被召试,他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,官至宰相,一生富贵荣华。所以,与那些身世坎坷、仕途多难的文人不同,晏殊的诗词没有对生活境遇的抱怨,也不是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晏殊的词更多的是感悟时光流逝,物是人非,记录生活的种种阅历和人生的感悟,晏殊的婉约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传统,但他的词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,不轻不浮,充满了哲理和大智慧。
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《人间词话》中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,各重境界均以一句词来表达,其中第一重境界便是晏殊的《蝶恋花》中的一句词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如今,我们回望这首词,依然感慨万千。
原词如下:
《蝶恋花》
槛菊愁烟兰泣露,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
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欲寄彩笺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。
蝶恋花”最初名为“鹊踏枝”是唐代的教坊曲,属商调曲,适合抒情。晏殊认为其名不雅,改为“蝶恋花”取自南唐梁简文帝时乐府诗“翻阶蛱蝶恋花情”这个词牌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,自北宋以来,有不少以《蝶恋花》为词牌的优美词章。而晏殊的这首《蝶恋花》也堪称是此词牌的代表之一。
秋天的早晨,栏杆外的菊花被轻烟笼罩,像是满含愁绪;兰花叶上挂点点露珠,似乎在默默哭泣。这句互文句,是指菊花和兰花就像美丽的女子一样,在秋天的早晨,展露出相思的愁绪。在写完菊花与兰花后,诗人接着说,在这个秋季的早晨,落幕垂下,天气微凉,一双燕子穿过低垂的罗幕,双双飞向远方。成双的燕子衬托出人的孤独,而那"轻寒",不仅是天气,更是此时此刻孤独凄凉人之人内心的寒意。
明月不懂得离别的愁苦,月光斜照到女子的闺房,直到天明。这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情景,一个美妙的女子,因思念爱人而哭泣,满面愁容,一夜辗转难眠!天亮了,又是一个秋天的早上,这是一种相思的惆怅,孤寂的女子将目光转回了昨晚的明月,引出了那句千古名句。
是的,昨天夜里那阵阵秋风吹落了碧树的叶子,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,看路消失在遥远的天涯,想寄一封书信,但是山水迢迢,我那想念的人在哪里呢?
“西风凋碧树”愁苦的气氛依旧,“独上高楼”,思念化成了行动,可望尽天涯路,不见爱人归来,想写封信寄一片相思,可连地址都没有,怎不让人,愁肠百结,平添惆怅,而晏殊的这首闺怨词就在这种“山高水阔”的无限失落的境界中戛然而止。
晏殊这首词辽阔浩远的境界令人神往,那种清冷落寞而又不乏浩淼奔涌的思绪让读者感受到智者的胸怀,含蓄的情感表达里充满凄凉婉丽的柔情。
人生原本就离别匆匆,聚散无常,晏殊作为国之宰相在此一定不只是表达离愁别绪,一定有更深刻的人生思考在里面。所以,为什么王国维会把"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"作为人生的经历收获的第一层境界呢?也许正是晏殊当初的本意,它说的正是人生的追求。只有经过"昨夜西风凋碧树"的苦难、波折、迷茫后的幡然醒悟,才会有后来思考的第二境界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(出自柳永的《蝶恋花》)和创造的第三境界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(出自辛弃疾《青玉案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