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,名丘。他“少也贱”,做过仓库管理员,放过牛羊,充当过吹鼓手,他的理想是恢复尧、舜、文、武时期的礼乐,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。
一直以来,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、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,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。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。
1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
【误解】: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,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“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,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,但是,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:“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”。其实,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,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。
【真相】: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“小人”这个概念,《论语》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“小人”,这些“小人”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,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。而此处的“养”字,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。
所以,全文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孙,远之则怨”讲述的是相处之道,大概意思是: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,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;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,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。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,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。
2、以德报怨
【误解】:这句话出自 《论语·宪问》,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,殊不知“以德抱怨”只是一句设问,并不是结论,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。
【真相】:《论语》里的原文是:或曰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。
孔 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:老师,别人打我了,我不打他,我反而要对他好,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,让他悔悟,好不好?”孔子就说:“你以德报怨,那“何以报 德”,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,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;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报怨”,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,不卑不亢,事情该咋办咋办,以 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。
3、父母在,不远游
【误解】: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,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,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。
【真相】:原文是,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
父 母年迈在世,尽量不长期在外地。不得已,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,为什么去,什么时候回来。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。对孔子而言,父母健在时,子女的义务,便是在 家陪伴父母,与父母共同生活。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,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,所以孔子特别强调“游必有方”,重点是对父母尽责。但又不 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。
4、愚不可及
【误解】:“愚不可及”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,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,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,别人都赶不上。但孔子口中的“愚不可及”却并非是这个意思。
【真相】:我 们来看原句,子曰:“宁武子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;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,他说:“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,做一名智者;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,做一个愚者。做智者是简单的,大家都能做到,但是能装傻,这是一种高明的 举动,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。”
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,经历诸多变故,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。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,于是用“愚不可及”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。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,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。
5、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
【误解】: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,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,尤其是商人之道,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。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,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:“硁硁然小人哉”。
【真相】:后半句的意思就是: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。庸者,庸言庸行之庸,作平常义。“硁(keng)硁然”形容浅薄而固执。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: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“惟义所在”——只要合乎道义。
看了这些日常误解,是不是发现原来我们对《论语》了解得太少了?我们有多少人真的懂论语、孔子呢?大人们都如此,更何况是孩子了!《论语》作为必读经典,值得我们好好地品读。我们不能断章取义,或者只凭着字面意思去理解,否则真的会闹笑话的!
然而可怕的是,生活中很多人,不是真的懂这些传统文化,却还要去“点评”传统文化,不止自己闹笑话,还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重读经典,时不我待!
49句以数字开头的歇后语,两口子吵嘴,五脏六腑抹蜜,六月云七八
2025-01-07 10:18:03